退休后,本应放松身心、安度晚年,可如今,不少老人为了帮儿女照顾年幼的孙辈,背井离乡到子女工作的城市,虽获得“膝下承欢”的快乐,但也面临困惑和尴尬。
近日,记者在涧西区长安路二社区见到王丽丽,她在广州陪伴孙女成长8年。那段时光里,她从最初的融不进去,到现在把他乡变故乡,在那片土地上发光发热。
【资料图】
王丽丽(右)与朋友分享游玩时的照片
困惑
难以融入当地生活却放不下儿女和孙辈
“老都老了,还要到一个新地方‘重新上岗’。”回忆起2015年年初到广州时的感受,今年62岁的王丽丽感慨道。如今,像她这样为支持儿女事业、照料第三代而背井离乡,到子女工作城市的随迁老人,被称为“老漂族”。
王丽丽在广州生活的小区很大,设施齐全,绿化美丽,但对她来说,儿女们上班后,偌大的社区里,她只能与孙女沟通。由于本地人有浓重的口音,她听不懂别人说的话,更难与别人沟通,她感觉“融不进广州的生活”。
一位老人曾向王丽丽吐露心声:“我在老家是社区志愿者,但换了新环境,不知自己能否胜任……”不少老人因说话带有乡音,不敢与人聊天,无法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圈。一些性格外向的老人,也因此变得沉默。
有几次,王丽丽与在洛阳生活的老伴儿商量,让孩子请保姆,她想回老家过几天舒坦日子,但是看着每天早出晚归的子女,想想他们的经济压力,再看看爷爷奶奶叫个不停的孙辈,话到嘴边又收了回去。许多随迁老人都有一个共同处境:难以融入当地生活,却放不下儿女和孙辈。
转机
主动寻找共同话题 通过社区融入新生活
“改变不了现实,只能自己努力适应。”王丽丽说,在小区里,多数老人一边照看玩耍的孙辈,一边安静地坐着。在偶尔的发愣中,她捕捉到了老年朋友的落寞。
为了更好地融入,王丽丽开始主动与周边的朋友交流育儿心得、打听教育资源、一起谈论起子女……由于她的主动破冰,来自天南海北的20多个爷爷奶奶,虽然语言不通,经历不同,但他们有共同的话题——如何带好孙辈。
王丽丽说,每天一大早,这20多个爷爷奶奶会定时聚在一起,有的带着玩具,有的带上美食,孩子有了玩伴儿,他们也有了说话的人。随着圈子的扩大,她找到了更广阔的天地。
经河南老乡介绍,王丽丽加入了当地“心悦艺术团”。在这里,她可以学习唱歌、跳舞,与当地的朋友一起做公益。在重阳节,她与团友到养老院做公益,为老人们送去精彩演出;在节假日,她给天南海北的朋友介绍洛阳美食,给朋友送去自己做的燕菜;带着孙辈一起看风景,游览了中山、珠海、顺德、佛山等地……
“融入新的生活环境后,感受到生活在他乡与生活在故乡没什么区别。”王丽丽说,为了让他们这些“老漂族”更好地融入新生活,社区还发起“悦漂族行动”,通过挖掘老人的需求和爱好,为其融入社区搭桥铺路。慢慢地,越来越多“老漂族”走出家门,为社区治理提出“金点子”,通过“老有所为”收获“老有所乐”。
专家
积极探索并建立针对“老漂族”的养老服务模式
如何让“老漂族”的晚年过得更好,引起了专家的关注。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工作系教师李倍倍说,早前,有关媒体一项针对“老漂族”的调查显示,71.5%的人表示“社交圈子窄,会孤独寂寞”;59.2%的人称“与子女生活习惯不同,容易产生矛盾”;56.9%的人表示“来到陌生城市,会无所适从”;49.7%的人认为“子女条件有限,老人被动分居”。
经历过8年“迁徙”生活的王丽丽,有了自己的心得:“要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,以积极的心态‘入乡随俗’,除了负责带孙辈,还应该主动融入周边环境,培养新的兴趣,并根据自己原来的工作性质和爱好特长,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老年活动。”
李倍倍说,各地社区要积极探索建立针对“老漂族”的养老服务模式,及时了解并掌握社区内“老漂族”的变化情况,随之更新相关台账,并针对“老漂族”的不同情况,在组织相关活动的同时,为他们提供具有差异化的助餐、助医等多重服务,让他们享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。如此,才能让“老漂族”的精神生活得到更多慰藉,从而真正融入陌生城市,安享幸福生活。
记者手记
随着社会的发展,无数年轻人搭乘着时代的列车,从内陆到沿海,从乡村到城市,前往远方去追寻并实现理想。此时,“父母在不远游”渐行渐远,许多父母反而跟着儿女走,继续帮忙哺育儿女的下一代。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,有的老人背负与其年龄极不相称的家务重担,却不忍心“撂挑子”;有的在养育孙辈问题中,与儿女常常存在观念差异;有的明明付出很多,却感觉不到太多“价值认同”……期待社会给予更多政策支持,希望儿女对这些可亲可敬的老人给予更多关爱。(洛报融媒·洛阳网记者 贾臻 通讯员 杨晓雨 文/图)
Copyright © 2015-2022 热讯创投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豫ICP备20005723号-6 联系邮箱:29 59 11 57 8@qq.com